查看原文
其他

一脚踹飞山村孩子的支教男生,长着一张学生会干部的脸

视角学社 2023-05-10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Author 叶克飞

作者:叶克飞

转载: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


原本是大学中的学生组织与服务机构,可却变成了小官场,学生会近年来几乎已经变成了贬义词。至于“学生干部”,不仅仅在大学,即使在中小学,也屡屡因为过于“社会化”而被诟病,比如著名的“五道杠”。


点击播放视频(视频来自网络)


前几天,东南大学支教男生踹飞山村孩子的事情刷了屏。在视频里,这位支教老师一脚一个,连续踹飞几个小学生。而且还真不是象征性踢一脚,而是竭尽全力,仿似有深仇大恨。视频的最后几秒钟里,还有他命令学生互相踢的画面。网友纷纷表示,这哪里是老师,简直是个街头小混混。


经过云南楚雄当地教育局查证,这名支教老师来自东南大学支教团,网络也很快曝光其个人情况。


让很多人诧异的是,这位跟小混混差不多的学生万思远,居然是校内名人,载誉无数。他曾获得“东大好青年”“东南大学五四奖章”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等一系列荣誉,经常代表学校出席各种高大上场合。他的中学时光在著名的衡水中学度过,大学期间还曾回衡水中学演讲。可能是习惯了衡水中学打鸡血喊口号的风格,所以在网络可见的各种演讲与表达中,他的话语模式也糅合了主流演讲腔和衡水热血,总之,看起来挺老土和别扭。



相当搞笑的是,原来在这件事发生之前,这位万思远在已经招来许多公开非议,在知乎上被许多人怼过。事情爆出后,许多同学更是大扒黑历史。


有网友将各种扒皮黑历史进行总结,包括“学历造假、指导他人造假、坑学弟学妹、创业比赛走穴捞金、涉嫌性骚扰女同学、参选最具影响力毕业生跟队友撕逼”……而且,他以有几副面孔著称,在面对领导和面对普通同学时,他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,前者是卑躬屈膝,后者是趾高气扬。他在学校以会走关系著称,以超出自己年龄的成熟感,成功摆脱“学生”的标签,打入“更高”(其实就是年纪更大)的圈子。





所以,同学们对他的最大评价就是“油腻”,甚至表示“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如此油腻。”



当然,在我看来,这位万同学并不高明。他的家庭、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氛围,还有他个人的认知能力,并没有让他真正懂得该如何更“混得开”。因为一个真正“很社会”的人,最应该做到的就是避免这种“小人得志”的形象,他对任何人都应该一视同仁,不因身份而有态度上的差异,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。如果只对领导态度好,必然走不远。


不过世道多变,媚上而欺下的人,现在的成功几率也相当高,这年头谁身边没有几个这样的人?


有意思的是,当他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出现时,我见到的最多的评价就是“这人长了一张学生会干部的脸”。


我也这么觉得,尤其是他在那些大场合公开讲话的照片,一脸三十多岁小官僚的油腻感,可想而知配上的是怎样的一口腔调。


我并没有相貌歧视,因为长相是父母给的。但我有气质歧视,对官腔和油腻有天然恶感。但在现实的大学中,你能见到许多这样的人,尤其是在学生会。


原本是大学中的学生组织与服务机构,可却变成了小官场,学生会近年来几乎已经变成了贬义词。至于“学生干部”,不仅仅在大学,即使在中小学,也屡屡因为过于“社会化”而被诟病,比如著名的“五道杠”。


很多老一辈中国人对“学生干部”有一种迷思,将之等同于具备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,认为这种经历有助于步入社会。但就如中小学里最被同学们讨厌的往往是班长一样,各种学生会干部在同龄人的口碑里真心不怎么样。


有意思的是,前段时间看某群聊天,一个姑娘列出的男朋友标准,其中第一条就是“学生会干部免谈”。原因也很简单,因为“学生会干部普遍油腻”。


前两年,有一家知名公司在招聘时,专门强调拒绝学生会干部。学生会干部成了新就业歧视?这注定是个有人叫好有人不满的问题。


其实,从当下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,在大多数传统行业,尤其是机关单位和国企,“学生会干部”这个标签仍然会是加分项。但在新兴行业,如科技、网络、影音、动漫和游戏等行业,这个标签的作用并不算大,甚至很多时候会成为减分项。在印象中,这几年公开拒绝学生会干部的企业为数并不少。


对学生会干部这一标签的观点分歧,根子在于人们对“学生成人化”和“高校官僚化”的不同态度。


在许多老派人看来,学生会干部经历当然是好事,它意味着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,意味着可以迅速融入体制,迅速适应社会,尤其是适应较为分明的层级关系。近年来,学生会渐渐成了“小官场”,甚至频频爆出勾心斗角的丑闻,也炮制出一大批酷爱打官腔、不说人话的学生,但在老派人看来,这样的年轻人或许才算成熟优秀,“站出来像个样子”。换言之,对于“学生成人化”和“高校官僚化”,他们是支持的。


但在另一些人眼里,学生干部则是“不学无术”“官僚作风”“手高眼低”“阿谀奉承”等负面形象的代名词。其实通过社团组织锻炼自己,是全世界大学的通例,国外许多名人也都有社团干部经历。但说实话,认为国内大学学生会能锻炼“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”,其实非常乡愿。


这是因为在欧美大学里,学生社团并没有行政背景,它更多是一种兴趣爱好的共同体,利益色彩不浓。学生通过参与社团展示自己,表达观点,正是一种锻炼自己的过程。而在国内大学里,学生会实际就是学校行政意志的学生代言人,在大学官僚化的大背景下,学生会官僚化也是必然,更加会成为一个因为利益而勾心斗角的场域。在这种场域里泡着,迅速“成熟”并“油腻”,自然是一种必然。它本身是一种趋利行为,想改变这种情况,唯一办法就是社会风气的改变。


难怪有人说:如果拒收学生会干部简历的企业多一些,中国大学生能比现在可爱得多。


相关阅读:

香港学生会是个什么会

清华教授吴国盛:功利主义害了中国的创新!

观点|中国大学改革方向是“世界一流大学”,还是“世界一流衙门”?



作者:叶克飞,原载: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。本文版权归属作者/原载媒体。



喜欢本文?欢迎关注/置顶/点赞/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: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